泰金999記者北京1月4日電/據人民日報報道,湖北黃石,一座因礦而興的城市。3000餘年的青銅冶煉史,1700多年的鐵礦采掘冶煉史,近代以來建立的大冶鐵礦更是被譽為共和國的“鋼鐵糧倉”。而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原址,便是大冶鐵礦所在地。如今,這裡已是一個草木葱蘢、游人如織的國家4A級景區,成了黃石工業歷史的一個縮影和見證。
在原址上造景
黃石國家礦山公園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。走進公園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數“亞洲第一天坑”(圖⑥,資料圖片)——坑口面積108萬平方米、最大垂直落差444米的巨型礦坑。實際上,這是一座人工形成的礦坑。工作人員介紹,這裡曾經是三座連綿起伏的鐵礦山,被稱為華中地區的“鋼鐵糧倉”。經過40多年的大規模機械化開採,高山被挖成了深坑。
如今,礦坑成了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標誌性的景點。“我們以礦坑+旅遊為發展路徑,將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打造成集鋼鐵文化體驗、工業觀光體驗、科普研學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中國鋼鐵文化體驗旅遊目的地。”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管理處主任閻紅勇介紹,依托礦坑的核心景觀和險峻地勢,景區正在著力打造“高空轉椅”“懸崖秋千”等體驗項目,使遊客能夠在高空俯瞰天坑全景;同時依托礦車隧道資源,打造“時光隧道”項目,通過引入先進的全景天幕技術,融入礦山天坑、萬里星空、礦車歷險等元素,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地底采礦的全過程。
在開發中保護
對巨型礦坑的處理,一度意見分歧。曾有專家提出,將該礦坑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。提議一出,許多人立即表示反對:“珍貴的工業遺產不能丟進垃圾堆!”彼時,雖然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場已轉井下開採,但周邊仍有不少還在生產的工廠和車間。“與其費力修補這道巨大的地表‘傷疤’,不如讓它作為一段提醒人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記憶保留下來。”礦山人利用廢棄的礦坑、工業遺址和周邊的生產車間,先後建成了“亞洲第一天坑”、大冶鐵礦博物館等工業旅遊點。
為了加強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,大冶鐵礦的地質技術人員不定期對公園內露天采坑、硬岩複墾基地等遺址進行檢查和監測,有效保護高陡邊坡的穩定性。同時,大冶鐵礦每年投入600多萬元用於天坑排水,保護天坑的原址原貌。在此基礎上,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,道路實現了硬化、彩化、綠化。
在石頭上種樹
大冶鐵礦人有一個堅持了40多年的“創舉”——石頭上種樹。“我們把山上開採出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送進武鋼高爐,又把采礦產生的岩石運到周圍窪地。”70歲的大冶鐵礦退休職工巫東明說,大冶鐵礦從1958年重建開採以來,剝離產生的廢石堆積成山,達3.7億噸,綿延十幾公里。
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黃石每年組織幹部職工數萬人到廢石山種植刺槐,每年投入資金達數千萬元。經過幾十年努力,在廢石場上種出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的刺槐,複墾率達91%,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硬岩複墾林(圖⑦,資料圖片)。
如今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已被列入“全國工業遺產旅遊基地”,每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。閻紅勇說,今後礦山公園還將不斷加大生態治理投入和生態景觀改造力度,讓昔日的礦山變成美麗花園、采場變成生態工業旅遊景觀、采場設備變成遊客體驗觀光的景點。